- 1. 基础准备
- 2. 第一节.两手托天理三焦
- 3. 第二节.左右开弓似射雕
- 4. 第三节.调理脾胃臂单举
- 5. 第四节.五劳七伤向后瞧
- 6. 第五节.攒拳怒目增气力
- 7. 第六节.两手攀足固肾腰
- 8. 第七节.摇头摆尾去心火
- 9. 第八节.背后七颠诸病消
- 10. 来源
1. 基础准备
https://www.acfun.cn/v/ac16113462
github lfs超过1g要收钱..就不上传了.
1.1. 呼吸
呼吸要保持均匀,柔和,细腻,深长,有的式子,在经络抻拉的过程中,要深入到每一丝的肌肉中.吸气蓄力,匀细深长,发劲时呼气,气调劲整.这就是内外兼修的法门.
一开始要自然呼吸,后来要过渡到腹式呼吸,然后要用到逆向的腹式呼吸.
- 现代医学: 锻炼胸横膈膜和腹部网膜
- 中医:上中下这三焦
1.2. 其他呼吸方法
1.2.1. 一.吐纳呼吸
先吐纳,后呼吸.
这种呼吸,一是强调吸气,二是强调呼气.目的是让新鲜空气充满胸腹,尽可能多的清气,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呼气更是为了深入的吸气.
1.2.2. 二.闭气呼吸
闭气就是在吸气后,有意识的憋住呼吸,停气闭息.它要求逐渐地,尽可能地延长闭息的时限.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迫使内气充盈通畅.
1.2.3. 三.咽气服气
所谓咽气,就是吸气,象吞咽食物一样将清气吞咽到腹中.这叫"咽津纳气".
在咽气的基础上,增加了服气法,服气法更加重视闭气,认为闭气时限越长越好.
肺活量太小
1.2.4. 四.柔长呼吸
其实,这就是柔和深长的深呼吸.特点是吸气和呼气均要求柔缓细长.
到底有多么柔和?多么深长哪?
要求气息的能到达腹脐乃至脚踵的末端.
古代炼丹术中,常常提到的胎息,练至恍恍惚惚,就像胎儿在母腹中,若有若无的呼吸.
1.2.5. 五.呼吸加意念
简单来说,就是上述的呼吸法,加上意念.
但是容易走火入魔.
1.3. 完成后动作
1.3.1. 握固
大拇哥放到无名指的指根处,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握住.
1.3.2. 坐忘
放空心灵.
聆听自己的呼吸声,坐定进入虚空.忘记天地宇宙,忘记逝水流年,忘记尘世纷争,忘记得失荣辱,忘记功名利禄,进而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从而,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一.
1.3.3. 收敛
想要GHS时
双手自然下垂,然后打开画圆向上,在头顶双手手心并拢把圆封闭,然后手心向下往下走(有点电视剧内味儿),到下丹田.然后双手外推,抱球,再收拢于腹.最后双手相叠于脐,默默感受下田
2. 第一节.两手托天理三焦
2.1. 关键
- 手臂贴耳,打开肩井
这一式的要点在于双手托天的时候,手臂要贴紧双耳.这时候你会听到手臂的关节咔嚓的声音,这就把筋理顺了.向上抻拉的时候,注意把肩关节的肩井穴给拉开,这时候你又会听到肩关节咔嚓咔嚓的声音.肩井穴可是人身的一大要穴,不论是点穴或者是解穴,非他不可.打开肩井穴,人身的气机也就开通了.
- 劳宫穴对照涌泉
双手托天的时候,顺势把脚跟提起来,脚尖着地.翻掌,意念在手心劳宫穴和脚心的涌泉穴对应.可别小瞧这一对应,就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就把一身的阴阳全都给调顺了.
- 关冲穴领劲,抻拉三焦经
然后呢,关键来了,意念放在无名指的关冲穴,无名指指尖.使暗劲儿把无名指伸直撑拉无名指的肌腱.
- 双手托天调理上中下三焦
随着手部的抻拉,同时带动胸部腰腹部两侧的肌肉隔膜,舒展三焦经的循行部位.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全身通透舒畅.
- 五指上翘,气走全身
然后呼气的时候两手顺势下按到腰部两侧.沉肩,坠肘,5个手指上翘,力发在掌根.这样一下子,气就能走遍全身,而且感到酸麻胀.
2.2. 解释
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
伸懒腰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现象,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2.2.1. 作用
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
- 一则可消除疲劳,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
- 再则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给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
- 三则对三焦有调整作用.
由于这节动作是全身的伸展活动,又伴随深呼吸,所以对内脏各部调理是自然的.不仅如此,对腰背肌肉骨骼也有良好作用,有助于矫正肩内收和圆背等不良姿势.
2.2.2. 理论
三焦,系中医学对人身部位的名称,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腑;
- 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
- 下焦指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由此看来,上焦约为胸腔,中焦为腹腔,下焦为盆腔.总起来说,大约就是人身内脏的全部.
3. 第二节.左右开弓似射雕
3.1. 关键
上半身:
-
首先五指张开 然后,手掌呈八字掌,就像手枪的样子,使劲伸直拇指和食指
当你在弯弓搭箭的时候,两只手掌是五指伸开,但是要旋转的使用暗劲.转换的精华在于,五指变成两指,这是个旋转的劲.中指,无名指,小指在转换中逐渐握拳,但不要握紧,半握拳,这样力道就从食指和大拇指喷涌而出.这就是箭头!
-
右臂伸到极致,最终要形成八字掌.但是手臂要略有弯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
八字掌要保持食指和拇指要挑起,意念在食指的指尖和拇指指尖上.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拳,别握死了.手掌和手臂要平滑交接,不要坐掌,保持手腕阳池,阳谷,阳溪肌腱腾起,这样手太阴肺经的气血和手阳明大肠经脉的气血就顺畅了.
-
胸前的掌,也要用八字掌.这就是箭尾!
当右手从五指伸开到变成八字掌的时候,左手同时也是变成八字掌,但是食指指尖的方向要指向右脚尖.
-
弓要撑圆,箭要在弦;手中无环,心中有环.左右弯弓似射雕,弓在双臂,箭在双掌,手中无环,心中有环.
- 发劲的右手伸直,但是关窍却在胸前的左手,左手掌心落在胸前膻中穴,似与前掌有个无形的箭杆衔着.左手一扭,右手发劲.老师傅常说,不在前手在后手,
- 手要上下扭转,反复的扭转,前手带后手,后手催前手.这样做,左右弯弓四射雕这一招就活起来了,在医理上,可以有效的扭动肺经和大肠经两个经络,同时带动手三阴和手三阳经.
- 胸前的那只手,手掌正对膻中穴,在扭转的过程中,手指的中指尖往下一扣,拨动心(弓)弦.中指尖为中冲穴.
- 中指往手心一扣,膻中穴的气血就随之有感应
眼睛:眼睛要看的食指尖.武术的练法,看八字掌的食指和拇指之间.
眼神要眯眯眼看,含光不露,和光同尘.
三尖照
鼻尖,指尖和脚尖要在一条线上,也有的门派中要求是鼻尖,肩膀的尖和脚尖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武术当中的"三尖照".八段锦的练法,胸前的食指尖要指向脚趾脚尖,眼神同样要盯住食指尖.这在导引术当中的要求,就把整个身体经络全都练活了,练成一体了.
- 两个手的大拇指与食指翘起,手腕的肌腱腱膜要鼓起
- 在扭转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手部的肌肉和经络随之扭转,要左右扭转上下扭转.
- 双臂的扭动,就像是太极拳的缠法.缠是螺旋的旋转.古法的太极拳要求,任何一个动作从头到脚,从肢到指,全用缠法.手臂向外缠是从肩井达到指尖,向内缠是从指尖到达到肩井.
下半身:
如果要把胸前的手掌放到腹部,腿部前三后七,就会形成形意拳中有名的站桩——三体式.形意拳讲究脱枪为拳,如果你把8段锦的那支箭换成一条大枪.
3.2. 解释
这一动作的重点在胸部,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重点在上焦.
除了头以外,上焦可说是全身最重要的部位,这节动作影响所及,包括两手,两臂和胸腔内的心肺,通过扩胸伸臂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加强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进一步纠正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病态.
4. 第三节.调理脾胃臂单举
4.1. 关键
- 要把脚背绷直,足尖点地,鼓起伏兔
足阳明经的气脉在股四头肌的外丘穴,此穴为胃经气血充盈之处,肌肉丰满,就像一个趴着的兔子,又名伏兔穴.
- 单举上臂,意念在拇指,食指,意念在少商和商阳.要把手大拇指和食指的井穴打开.
- 做个左手指月的动作,斜向扬起您的玉颈,拉开颈部的肌肉.保持颈部的拉伸,眼睛斜向上,看指尖,看拇指,食指尖,意念在少商和商阳.
- 双足是外八字,把腿内侧的三条阴经打开.足尖,颈部,指尖,三点一线,您保持10秒钟,感觉一下,胸部肋骨侧面大包穴(脾之大络)的蠕动.
4.2. 解释
这段动作是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用力对拉.
使两侧内脏器官和肌肉进一步受到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受到牵拉,使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得到增强,久练有助于防治胃肠病.
5. 第四节.五劳七伤向后瞧
5.1. 关键
- 脊柱:扭动颈椎,意在大椎穴.比如,颈椎病,富贵包.
要头正上顶,颈椎两侧肌肉要竖起来,两手下撑,别撑直喽,要似曲微曲,五指上翘,力达指端.肩要沉,拉开肩井,膀要开,含胸拔背
- 眼眸:要翘起脚趾,运动地筋.扭动颈部,用眼带动头部后转! 眼睛要从上往下看,看7遍.
三筋:天筋在眼,地筋在足,人筋在脐.
- 人筋:两脚分开同肩宽,脚尖内扣,催活足三阳经络.微提档,紧缩地户.裆部圆松,手臂紧贴身体.
- 注意,文练的时候圆撑,熊形;
- 武炼这里要紧贴,龙形.扭动腰椎,带动整条的脊椎扭动,意在尾椎.
- 滋阴补肾:接着就要摇头摆尾,调动命门相火.
5.2. 解释
这一节动作是头部反复向左,向右转动,眼球尽量往后看,显然是一种头部运动.
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消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一些生理功能障碍等也有促进作用.
5.3. 理论
可是,这节动作按中医理论却历来被认为对五劳七伤有防治作用.
- 五劳,一般有两种解释:
- 一指心,肝,脾,肺,肾等劳损;
- 另指"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不论那种解释,都是;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几种损伤.
- 七伤,说法也不同,有所谓七情伤害,肾亏七症等.
总之也是由于精神活动过渡强烈和持久或者过度静止抑郁,造成神经紊乱失调,从而造成脏腑气血劳损.
5.4. 作用
而头部运动,对脑部(中枢神经),颈椎(通往全身的神经总通路)都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它们的功能,调节它们对脏腑气血及身体各部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和劳损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如此,这节动作才历来被认为对防治五劳七伤有好处.
此外,这段动作还有下列三种作用:
- 可以加大眼球活动范围,增强眼肌;
- 使颈诸肌感到酸疼,其作用和针灸时酸痛的作用相似,对大脑和全身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 助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保持颈部肌肉正常的运动功能,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感觉.
6. 第五节.攒拳怒目增气力
6.1. 解释
这段动作要求拳头紧攒,脚趾用力抓地,全身用力,聚精会神,瞪眼怒目,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激发兴奋,加强气血的运行;
长期如此锻炼,会促进肌肉发达,体力,耐力逐渐加大.
6.1.1. 理论
这段动作值得注意的是怒目,怒目在外国体操中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怒目确有助于增强攒拳的气力,也是用力的表现,但其生理机制是否因为怒目时颈部肌肉加强而增加了臂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两目圆睁,以至怒目.总之,怒目是否也可以促进交感神经的兴奋,尚待证明.不过,怒目有助于增强眼肌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7. 第六节.两手攀足固肾腰
7.1. 解释
这一段动作,既有前俯,又有后仰,可充分伸展腰背肌肉,同时两臂也尽量向下伸展,显然对增强腰部及下腹有良好作用.
7.1.1. 理论
-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经,而且保护着内脏重要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腰部运动,实际上也包括腹部及腹部所包括的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运动.
- 至于肾,其作用是排泄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无用或有害的终产物,它排泄的种类最多,其量也大;又有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机能,对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起着重要作用.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更与全身各种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
按中医理论,肾的含义和作用则更广泛和重要,认为是"五脏之一",“先天之本”,“藏精之脏”(精指所谓本脏之精气与五脏六腑水谷所化生之精气,即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可见其重要性.
7.1.2. 作用
坚持练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锻炼,使腰部各组织,各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腺等得到增强,既有助于防治常见的腰肌劳损等病,又能增强全身机能.
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宜垂得太低.
8. 第七节.摇头摆尾去心火
8.1. 关键
实际上他摇动的是肩膀和上臂(关窍是膈腧),在肩膀和上臂的扭转当中把心火卸掉.
领悟
8.2. 解释
这段动作是个全身性动作,对整个身体都有良好作用.
8.2.1. 理论
但为什么强调可去心火,说法不一.
- 有人认为心火可能是指受寒,感冒,发烧时抽出现的一些症状;认为摇头摆尾,旋转身体,可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发汗去热,除去心火.
- 也有人认为火是交感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正常活动都多少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但在健康人这种紧张经休息后即可消除,如果休息后仍不消除,即属病态;并认为心火可能是火的总称,也包括肝火等.
这段动作强调放松,因此可能是消除非正常神经紧张的一种方法.
中医上,高血压,冠心病等都算心火.
9. 第八节.背后七颠诸病消
9.1. 解释
这段动作继续要求放松,但与两手托天动作正相反;托天动作是要把全身伸展,拉开,而这段动作是要把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受到轻微震动而复位;用中医针灸术语来说,这是一开一合,很完整.
所谓诸病消和百病消,并非指单做七颠能消百病,而是指长期坚持练整套八段锦动作才可以增强整个身体,夸大些说就是"诸病消"或"百病消".